党旗下成长 < 返回主页

与一座城为伴,与新时代同行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1-12-27

冬季来临,弯弯的沱河缓缓流淌过皖北大地,在它的浇灌下,两岸的冬小麦正积蓄能量,静待春天的勃发。流经安徽宿州时,沱河向南拐了一道弯,直奔淮河而去。国家能源集团宿州热电公司就矗立在沱河北岸。

宿州热电是一个有着63年历史的老厂,如果不是拆旧建新,那么宿州热电公司会像一座电力博物馆一样,院内会陈列着6台机组,记录着宿州电力发展的历史。

从厂门口向东,大片的空地上,曾经摆布着1到4号机组,其中就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12MW双水内冷火力发电机组。现役两台350MW超临界燃煤机组,在2012年底实现“双投”,机组编号是#5、#6。

翻开历史画卷,宿州热电通过几代人的努力,一步步扩大着企业规模,现如今,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热电公司昂首矗立,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,不断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,将企业的命运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。

艰苦奋斗,马车拉料建电厂

宿州热电公司1958年建厂,厂区占地780余亩。透过办公楼窗户望去,窗外草坪中间一汪清水像一面镜子,倒映着高耸的发电机组。这块人工湖如今是厂区最低的位置,可是曾经这是旧机组烟囱所在地,是全厂海拔最高的地方。

熟悉厂历史的老工人,每次走过这片空地和人工湖,都能勾起一段回忆。已经退休的丁士松80多岁了,对于历史久远的事情已经记不太清楚,但是对自己与电厂的那些事,依然能够清楚复述。

从现在的地理布局来看,宿州热电地处宿北,但是当年区域规划变更前,则算是宿东,因此电厂最早也以宿东命名。电厂一期工程兴建时,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,原设计为2台12MW机组,由于资金不足先建1台。建设时,严重缺乏运输设备,电厂土建所需砖瓦、石料几乎全靠马车从距厂16公里的符离集山上运至电厂。经过施工单位及电厂职工的艰苦努力,一期工程于1961年3月底基本竣工。5月1日,机组正式并网运行。

燃煤需要由人拉板车从宿县火车站运至电厂,丁士松当年就是运输队长,带着大家一车一车拉,从车站到电厂近3公里往来的拉煤板车排成长龙,场面颇为壮观。直到1964年8月,宿东电厂建成一条长1320米电厂至宿县火车站的运煤铁路专用线,摆脱了板车运煤的状况。

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,宿东发电厂成为保障地区经济和民生的关键所在,即使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也没有影响正常生产,机组最高负荷达2.24万千瓦,日常带负荷1.8万千瓦,年耗煤为7万吨左右。1969年1月18日,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淮海地区电业单位驻军和群众代表时,曾亲切询问宿东发电厂的容量和发电情况。

筚路蓝缕,建成皖北最大热电联产企业

20世纪80年代,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实施,宿县地区经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由于电力发展滞后,地方经济受到严重制约。1989年,宿县地区行署决定自筹资金集资办电,在宿东发电厂扩建1台25MW汽轮发电机组,编号为#2机组,1991年7月1日试运行72小时后,正式投入运行发电。

1995年,安徽省电力工业局决定在宿州组建全省第一个股份制发电企业——安徽宿州汇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,由该公司筹建#3发电机组,工程于1995年12月18日开工,1997年8月竣工投产发电。

随着企业发展,新的机组在建设,旧机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1996年4月3日,又是一个令丁士松铭记的日子。他亲手参与建设起来的#1机组正式停机退役,随后即被拆除,从1961~1996年,#1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.9981亿千瓦时,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作出巨大历史贡献。犹如凤凰涅槃,1996年,根据电厂周边工厂及居民区对供热的需求,在电厂原1号机组厂房旧址安装1台15MW汽轮发电机组(兼供热)。

汇源公司于2002年12月21日申报扩建135MW热电联产工程,即#4机组,被列入安徽省“863”计划和宿州市重点工程项目,2005年7月投产发电,是宿州市城区唯一的热源点集中供热项目。截至2005年,宿州热电已经分别拥有四台汽轮发电机组,总容量300MW,年发电量20亿度,产值约6亿元,每年上缴税费4000万元左右,形成投资多元化、产权多元化的格局。

随着城市和企业发展,电厂老旧机组陆续关停,2012年底,#5、6热电联产超临界机组(2x350MW)投产,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600MW机组水平,年发电量40亿千瓦时,供汽量达200万吨,是宿州市供热专项规划和热电联产规划中的唯一热源点,也是目前皖北地区最大且唯一实现工业、民用供热的热电联产企业。

开拓创新,绿色发展追求卓越

随着城市的扩张,曾经还算远郊的宿州热电现在已经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,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。2016—2017年,宿州热电公司先后投入环保资金1.5亿元对两台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,改造后二氧化硫排放量从600吨降低到200吨,氮氧化物从1200吨降低到600吨,烟尘更是从200吨降到不足20吨。各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,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和超低排放标准。所有排放数据,实时自动监测并上传环保监督部门。

公司还建立煤废水处理系统、脱硫废水处理系统、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和生活废水处理系统四套废水处理系统,所有废水经处理达标后综合利用,或进入城市污水管网,真正实现对自然水体的“零排放”目标。

2019年,公司完成煤场全封闭改造,配套建设了覆盖全煤场的喷淋设施,定时喷洒抑尘。脱硫石子间封闭、老灰场覆土绿化、布袋除尘器和水管除尘器、喷雾炮等喷淋设施综合作用,最大限度抑制粉尘。在厂区的北侧和南侧建设了9米高的隔音屏障,真正实现噪声和粉尘的一体化治理。在绿化区域内,宿州热电公司种满了四季常青的树木花草以及桃树、杏树、石榴树等果树,一座现代化的“花园式工厂”尽显眼底,迸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作为火电厂的生产废料,灰、渣、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却是城市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。宿州热电公司看准时机、开拓营销,及时上马灰渣磨细装置,实现了等级灰的生产。目前,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、等级灰率均达到100%,真正实现变废为宝。该公司正在积极对接宿州城管局、污水处理厂等单位,结合宿州市污泥处置需求和现有设施及资源情况,计划投资污泥协同处置项目,填补宿州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缺口,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水平。

锐意进取,转型融入城市发展

在国家“3060”大背景下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能源电力的发展方向。众多煤电企业必将面临“优胜劣汰”、“适者生存”的窘境。作为“城市电厂”的宿州热电公司如何转型“破局”,“破茧成蝶”焕发青春,是摆在宿州热电公司面前刻不容缓的难题。

宿州热电公司选择了融入城市,坚持“城市需要什么,电厂就供给什么”的理念,以电为中心、以热力供应为主线,辅以多种能源供给辐射周边,积极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体系,通过将单一的功能基础设施升级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节点,打造融入城市绿色发展的生态共享型燃煤电站,为美好宿州提供清洁高效可靠的综合能源和服务,成为城市离不开的一部分。

该公司作为宿州市供热专项规划和热电联产规划中的唯一热源点,担负着全市70%以上的供暖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宿州热电公司提出年工业供热能力达到200万吨,民用供暖覆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的目标。为此,该公司积极对接宿州市发改、规划、城管等部门,推进城市供热条例和“三同时”政策出台,实现热力管网与城市房地产建设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验收,并纳入到宿州市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。同时,加强与宿州市能源、规划等市直部门的联系,推动经开区、高新区等大型工业园区电、热、冷、水、汽的多能供应发展规划的制定。目前,宿州中煤矿建总医院3.2万平方米溴化锂“冷、暖、热”多联供项目已建成投产;宿州市火车站0.4万平方米改造工程已完成“冷、暖、热”多联供的业务洽谈。

宿州热电公司以集团公司新能源战略为指引,认真落实神皖能源公司决策部署,公司与宿州市埇桥区签署电力及新能源相关产业合作协议,目前成功锁定8个风电、光伏项目,装机容量共838.7MW且全部纳入安徽省能源局2021—2023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。其中埇桥大营蕲县40MW光伏发电、埇桥永镇大营50.4MW风电场、埇桥杨庄支河50MW风电场、灵璧浍沟70MW风电场四个项目列入2021年度安徽省竞配项目清单。

为了深度融入城市,宿州热电公司正在探索后工业化时代,积极融入创建“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宿州”及汴河景观带规划之中,开展燃煤电站智慧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路径课题研究,协助政府对以公司为中心的区域重新进行整体规划,完成烟塔光影艺术设计再造,融入新汴河景区整体规划,承载与宿州市相契合的文化元素,用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探索城市电站融入城市风景的崭新路径,打造城市新地标,培育城市新商圈。

勇做综合能源转型发展的先行者,争当城市燃煤电站后工业化转型的排头兵,在新的“长征路”、“赶考路”上,宿州热电公司用知重负重、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,展现央企使命担当,赋能地方低碳绿色发展。

版权所有: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

建议使用Firefox、Chrome、IE(IE9以上版本)浏览器,1280*768分辨率

Baidu
map